手记丨家训传家远 戒尺照初心
来源:郑州市纪委监委网站
时间:2025-11-25 17:01:37
字体大小:【
分享

在整理老屋时,一方桃木戒尺从暗红漆木箱底滑落。木身上“功废于贪,行成于廉”八个隶书小字,虽经百年风雨侵蚀,依旧笔力遒劲、风骨凛然。指尖抚过温润的包浆,耳畔仿佛又响起爷爷执教时的谆谆教诲。这刻在木头上的家训,早已融入家族的血脉,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

这把戒尺是我爷爷的启蒙老师所赠,算来已有近百年历史。桃木质地坚硬,长约尺许,宽寸余,边缘被岁月打磨得圆润光滑,不见半点棱角。正面刻着家训,背面则是“立德树人”四个小字,字体端庄凝重,透着老一辈读书人的风骨。爷爷自从接过启蒙老师的这把戒尺后,经常喜欢坐在藤椅上抚摸戒尺,并自言自语说,这戒尺不是用来责罚学生的,而是用来“正心”的——既正学生的求学之心,也正自己的为师之道。木质纹理间还残留着淡淡的墨香,那是爷爷常年握在手中,蘸着笔墨批注典籍时染上的,历经数十载不曾消散。

我的爷爷出生于辛亥革命后的动荡年代,家乡地处豫南小镇,军阀混战、日寇侵扰的阴影,伴随了他大半生。他的祖父早逝,祖母靠着纺线织布拉扯他长大,虽家境贫寒,却咬牙送他进了私塾。爷爷天资聪颖,又肯下苦功,四书五经烂熟于心,毛笔字写得风骨兼备,二十岁便接过了镇上私塾老师的教鞭,成了远近闻名的“教书先生”。

“功废于贪,行成于廉。”这是爷爷挂在私塾堂屋的家训,也是他一生恪守的准则。私塾初创时,镇上百姓生活困苦,学费多是杂粮、布匹等实物。有人劝爷爷趁着乱世涨价,或是多收些“束脩”补贴家用,爷爷却坚定地拒绝道:“教书是渡人渡己的事,怎能借机谋利?”他定下的学费标准,从执教到因病去世,整整二十余年未曾涨过一分。遇到家庭困难却勤奋好学的学生,不仅全额减免学费,还常常把家里的衣物、粮食悄悄送去。爷爷总在课堂上这样告诫学生,“功业会因为贪婪而荒废,贪婪会让人迷失方向、透支信誉,最终一事无成。唯有守住清廉底线,才能行稳致远。”

勤勉是爷爷的另一张“名片”。无论严寒酷暑,他每天都会比学生早到半个时辰。春日里,他带着学生在私塾后院的桃树下晨读;夏日里,他提前洒好清水降温,点上艾草驱蚊;秋日里,他捡拾落叶当书签,写下劝学箴言;冬日里,他早早生好炭火,让教室暖意融融。即便是不上课的日子,爷爷也总在学堂里备课、读书,案头的《论语》《孟子》被他翻得纸页泛黄,空白处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有一次镇上突发瘟疫,私塾停课半月,待疫情稍缓,奶奶去学堂给他送饭,见他又坐在昏暗的油灯下,逐字逐句批改学生们的作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学生的功课不能耽误,做人的道理更不能断了传承。”爷爷抬起头,眼里满是坚定地说道。

日久天长,爷爷的名声渐渐传遍了整个小镇。无论是婆媳不和、兄弟争产,还是邻里地界纠纷,只要爷爷出面调解,总能说得双方心服口服。他从不偏袒任何一方,只凭着公道良心,用家训里的道理循循善诱。镇上商议修桥铺路、兴办学校等大事,乡绅们也总会第一时间登门请教,爷爷总能结合古籍中的智慧和小镇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有人说他“傻”,劝他借着名声给家里子孙谋些好处,爷爷却笑着回应:“清白二字值千金,贪图小利失人心,这买卖不划算。”

在民族大义面前,爷爷更显文人风骨。抗战时期,日寇侵扰豫南,小镇人心惶惶,不少人纷纷逃难。爷爷却选择留下,不仅坚持开办私塾,让孩子们继续读书,还常常在课堂上讲述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当八路军路过小镇筹集军饷时,爷爷毫不犹豫地取出家中珍藏多年的银壶 —— 那是奶奶的陪嫁,也是家里最值钱的物件。他亲手将银壶交给解放军战士,动情地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要能赶走侵略者,保住家国,这点东西又算得了什么?”消息传开后,镇上的百姓纷纷效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支援抗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爷爷病危时,已经无法清晰说话,却紧紧攥着奶奶的手,目光落在床头那把戒尺上。奶奶读懂了他的心思,将戒尺递到他手中,爷爷颤抖着手指接过,便永远闭上了眼睛。这把戒尺承载的不仅是爷爷的教诲,更是家族的精神传承。如今,这把戒尺被我珍藏在书房里,每当工作中遇到困惑,或是面临选择时,我都会取出它摩挲片刻。木头上的字迹依旧清晰,“功废于贪,行成于廉”,这八字家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人生道路;又如一把标尺,时刻丈量着我的言行举止。它是爷爷留给我最宝贵的财富,是融入血脉的家风传承,更是穿越岁月、历久弥新的人生智慧。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这把小小的戒尺,不仅见证了爷爷一生的坚守,更将“清廉、勤勉、正直”的品质传递给了后世子孙。它告诉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处境如何变化,唯有守住清廉底线,秉持勤勉之心,坚守正直之道,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才能让优良传统代代相传,熠熠生辉。(中牟县纪委监委 耿青霞)

【关闭窗口】 【打印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