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我对立足纪检监察职能职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有了更深认识。特别是近两周,在市纪委监委第三监督检查室的统一调度下,驻市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采用“四不两直”方式,对我市8个县区乡村振兴资金使用、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开展专项监督检查,这让我真切体悟到作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在深化作风建设的征程中勇立潮头、当好表率。
从政治高度把握作风建设 精准定位监督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身为派驻农业农村系统的纪检监察干部,我对乡村振兴领域的特点有着深刻认识,这里资金密集、项目众多、政策集中,也正因如此,成为了作风问题的高发地带。
在近期的检查中,我们发现了诸如乡村振兴资金项目盲目上马、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建轻管”、村集体资产闲置等59项问题。这些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业务管理层面的漏洞,实则反映出基层干部存在“重显绩轻潜绩”的政绩观偏差,以及对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敷衍塞责等深层次作风问题。
因此,在工作中必须始终将政治监督置于首位,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落实情况作为监督工作的核心要点。紧盯“关键少数”的履职情况,对于乡村振兴领域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坚决秉持“零容忍”的态度。例如,在检查某地农机购置补贴发放情况时,发现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审核过程中把关极为宽松,仅依据书面材料就轻易通过审核,这一行为导致外地经营主体得以冒用本地农户身份套取补贴。这种“纸上监管”的现象,充分暴露出部分基层干部“重程序轻实效”的官僚主义积弊,甚至还存在个别干部与经销商相互勾结、谋取私利的廉政风险。所以,必须通过强有力的监督问责手段,促使基层干部牢固树立“惠农资金一分一厘都不能流失”的责任意识。
以“四不两直”破形式主义 直插一线掌握实情
中央八项规定明确提出“改进调查研究,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在实际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常规检查往往难以突破被检方精心布置的迎检假象。
在检查某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时,我们看到大部分土地干旱,麦子因缺水严重发黄。有6位村民反映,项目建成后至今无法正常浇灌,只有在领导来检查的时候才会象征性地放放水,无奈之下村民只能用自家的自来水管浇水;在检查一处衔接资金建设项目时,发现该项目选址竟然位于高速路建筑控制区内,属于典型的违建项目。这些问题的发现,有力地验证了“四不两直”监督方式的独特优势——当检查组直接深入工程现场、随机与农户交流访谈时,才能够突破各种虚假表象,掌握到最真实的情况。
“四不两直”监督方式给我们带来重要启示,作风建设务必坚持问题导向,要敢于打破“盆景式调研”的不良模式。无数案例表明,只有让监督的触角真正深入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才能切实打破“层层陪同”所造成的监督盲区,使那些通过“材料整改”“数据达标”来应付检查的不良作风无处遁形。
以作风建设破题开路 构建整改攻坚长效机制
抓作风建设必须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针对本次检查所发现的作风顽疾,需要始终坚持将作风建设贯穿于问题整改的整个过程,深入挖掘59项具体问题背后隐藏的作风根源,坚决破除“过关思想”,彻底根治“躺平惯性”,以此倒逼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田间地头去核实真实情况,从源头上消除“重程序留痕、轻实地核验”的官僚主义积弊。
作为新时代的纪检监察干部,我会始终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政治要求,把作风建设深度融入到政治监督的具体实践当中。以持之以恒、永不止步的执着和韧劲,持续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可靠的纪律保障。(驻市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 徐亮)